仙明道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仙明道論壇

九玄太乙开启崭新天地 最原始,最真正的华夏仙风。
 
首页首页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索搜索  注册注册  登录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向下 
2 posters
作者留言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63
注册日期 : 14-02-14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周日 八月 03, 2014 9:48 pm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sunny 
 
  《老子》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字字都闪烁着我国劳动人民崇尚自然、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聪明才智。远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能写出如此囊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在内的伟大作品,而且观点是如此先进、前卫,的确令世人匪夷所思啧啧称奇。事实充分证明,中华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
  过去的学者总喜欢沿袭西方神造人说的观点,以为古代人愚昧无知没有科学头脑,对自然现象存在恐惧心理,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是祭祀就是占卜,是以各种神话来构筑自己的历史,给灿烂的文化蒙上一层迷信的色彩。因而在考古发掘中一有较为平坦的台地发现则认为必然是供奉鬼神的祭坛,而不是先人群居集中餐饮的生活场所。殊不知在人类起源的蛮荒时期犹如动物世界,当初何来有鬼神之说?原初的鬼神概念只是人类在漫长的认识自然岁月中,用以分析精神状态正邪成分的一对矛盾象征;老子在他的著作里就是这样做的,我国传世的中医学古籍里也是这样子写的。实际上,科学思想的产生远远要早于迷信思想与宗教信仰。在远古时期,人类是凭着自身力量,为了谋求生存,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长期斗争中取得经验,有了知识的积累,才逐步认识世界的。因此,早期人类首先掌握的是科学知识,在他们的脑子里不可能有任何超现实的神与鬼的概念,因而不会有迷信思想与宗教信仰。只是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与生活资源完全公有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度以后,迷信思想与宗教信仰才有了产生的土壤,才被统治者利用作为愚弄人民的工具。迷信思想与宗教信仰并非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为的产物,是统治者迫使被统治者接受的意识形态;所以,最早的人类都是无神论者。只有人造神而没有神造人。
  以往一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就会把“孔孟之道”抬出来,认为非它莫属。《老子》告诉人们,中华文化是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驾驭自然为主题,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力,以生产、生活为主轴的民生文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科学进步、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才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内容。贯穿于人类活动中的道、德、情、欲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孔孟之道”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强调主观作用,违背客观规律,压制正常思维的人生哲学。它为历代各封建王朝私有社会制度的稳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台柱作用,受到了历代各封建王朝的顶礼膜拜。由于它不代表社会底层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也不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并非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流。正如***所指出:“一切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孔孟之道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自然之道,而是维护统治者私有利益的人为之道、愚民之道。这正是《老子》中所指出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孔子所讲的治国安民之道,强调守旧的“礼、义、廉、耻”,鼓吹盲目的“忠、孝、节、义”,这完全是不遵循自然规律,不了解社会情况,一心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臆想出来的东西。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发挥孔孟之道所提出的封建信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更是如此,其实就是为了要起到愚民的作用。总而言之,“孔孟之道”只是中华文化大河中代表封建思想意识的一条支流。历史事实证明,这条支流不但没有推动中华文化朝健康方向发展,相反是对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崇尚自然是中华文华文化的灵魂。产生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科学思想,继承了前人探索自然的经验,进一步联系实际发表了自己研究的成果,因而是我国古代科学理论的结晶,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自然规律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这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我们知道有着五千多年文明里程的中华历史,自大约公元前21世纪氏族社会首领大禹把社会统治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来继承,实行父传子世袭的“家天下”统治制度以后,社会才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国家概念,从而开始进入封建的私有制社会。在此之前的社会,是一个只有自觉遵守公约、尚无严格执行制度的公有社会。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在集体参与的庞大治水工程中才产生的。大禹在会稽山杀掉防风氏的事,应当就是我国最早执行制度的结果。由于当时可以用来记录历史的文字,还只是些刻划在远古陶器土胚上简单而浓缩的符号,根本无法表达复杂完整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只能依赖于语言和动作。曾经流传社会风行一时而无人辩识的所谓夏禹《岣嵝碑》,经考证只是后人造假的伪作;因而后世要了解远古的历史,只能凭借不很准确的传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其实并非完全是神话,虽然他们所采取的办法并不科学,也没得到什么好的结果。然而从中却可以看到古人探索自然的身影,应当都是我国远古人在探索自然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庖牺氏)、神农氏、轩辕氏等等虽然都是远古部落的姓氏,这些名称难道不就是社会职业分工和科技进步的标志,不然又意味着什么?
  执着的追求,勇敢的探索,这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文化所以为世界所瞩目的真正原因。随着精美的玉器、青铜器等文物的陆续出土,古代精湛的工艺令举世震惊叹为观止。这些文物不但展示了中华文化巧夺天工的无限魅力,也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超水平,同时也承载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了解了社会的历史,认识了文化的方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子能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就能写出如此伟大的科学巨著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的学说,不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更不难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要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及今天决不能再让“孔孟之道”重返政坛的原因。因为“科学”与“民主”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支柱,只是被环绕在统治者边上的“孔孟之道”占据了它们应有的位置。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19:59:41
  产生于春秋晚期的老子思想,不是专门阐述个人行为的哲学,而是指导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全面工作的科学理论。它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得到了老百姓的积极响应。可是在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较量中,老子思想始终是站在社会共和的立场上,替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说话,因而得不到社会上层统治者的支持和采纳。老子深知其中的道理,他并没有埋怨与自己意见不同而得到统治者重用的其他“声人”,而只是说:“(朴)散则为器,声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他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代表大多数老百姓利益的社会共和制与代表极少数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私有制发生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他所倡导的共和社会,是把人有私欲、社会有阶级作为自然因素来考虑,并非是那种否定私欲和阶级存在的极端公有制,而是以维护道、德、情、欲这些自然天性为主题,在“天之道”的光环下有“人之道”的个人私欲和社会阶级存在空间的“生之道”社会,结果还是得不到维护私有制的多欲、贪婪的统治阶级的理解。所以,他也只好哀叹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因为他很清楚,正是由于社会私有制度的“大制无割”,才使他的学说无法在那个时代得以推行。最后他离开宫廷走向社会,弃“官学”而办“私学”, 实际上就是向着自己理想跨进了一大步。“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就是他为实现理想目标所制定的工作方针,也是他一生所奉行的教育理念。他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彻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为社会制度变革创造条件。在私有制社会里,他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与封建统治者谈共和制,就等于是与虎谋皮,只能是不识时务的痴心妄想而已。当时的儒家学说由于维护私有制度,理所当然得到统治者青睐而受利用并占据了主导社会的地位,使老子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有神论者更是把他的著作篡改得面目全非,一代伟人就这样被历史灰尘所最后淹没。
  至于李耳的《道德经》,那是后来战国时期因受战乱影响而没落的贵族,为了逃避现实,为寻求精神寄托,站在“有神论”的立场,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对《老子》原著进行了有意识的精心篡改而创作的宗教经典。李耳应当就是《道德经》的原创作者。他是我国战国初期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他所创作的《道德经》,完全可以作为我国道教创立于战国初期的实物依据。因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我国道教产生的历史也应当随他从东汉往前推到战国。
  《老子》原著与篡改而成《道德经》的原则不同就在于:前者是科学,后者是宗教。《老子》原著记述了我国古代先人探索自然奥秘、指导社会进步、关注身心健康等方面所开展的活动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和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它所关注的目标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德经》则是宣扬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以“无为”、“不争”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主张还朴归元,让社会倒退回到原始状态。它们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有必要把它们区分开来,各就各位,发挥各自的作用,不能混为一谈,进行鱼目混珠。
  正如《易经》这本书一样,原先是一本承载古代先民文化孓遗的图书,反映了古代先民在未有文字之前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后来经过周文王的重新改造而成为《周易》,才变成用来卜筮的工具书。再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附加了许多封建迷信的色彩,使之成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性典籍。老子曾在周朝担任掌管国家档案资料的“守藏史”,决不会没看过《易经》,也不会不了解周文王改造《易经》的底细,所以他在描述自己创立“道”学说的心情时就指出:“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他的这句话就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甚嚣尘上的“有神论”说的。意思是说:这些人为的所谓鬼神使人害怕,不见得它就不害怕人。充分表达了作为无神论者的他对“有神论”的坚决否定,从而奠定了他创立“道”学说的思想基础。
  前面已经说过,只有老子科学思想才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老子是继承并发展了《易经》的科学思想。那么《易经》里有什么内容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科学思想呢?据传《易经》里的八卦图象,原是由伏羲氏(庖牺氏)所创作。伏羲氏顾名思义应当是指那些在农耕社会出现之前的渔猎社会里,在屠宰猎物方面有丰富知识的人,他们长期从事猎物的宰杀工作,在屠宰过程中,观察到各种猎物的生理结构,接触了许多与生命相关的现象,从而引起对生命问题的种种思考。在考古发掘中所出土的“中国龙”古玉造型,应当就是来源于他们所观察到的动物胚胎形象,因而作为生命的象征来崇敬。由于他们对动物的雌雄特征特别敏感,就用(—)和(――)的符号来表示阳性和阴性,因为这是最直观的结果。(—)和(――)的符号既是文字的起源,也代表了生命的源泉,推而广之就成为万物中对应物的象征。古人用这种具有特性的符号来表示相应的事物,利用数量与方位的变动,记述它们的活动,说明其中的变化以表达自己的思维,在人类进化史上这是一大进步。从伏羲氏到周文王,从没文字到有文字,这当中经过了多少岁月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历史向前迈进,原本只能靠口传身授的文化,后来可以通过文字媒体得到永久而广泛的传播。《易经》到了周文王手里,也就被加入了主观内容演绎成了《周易》。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易经》的原义,但在周文王所作的《系辞》里,依然还可以触摸到一些古人在探索自然中所孓遗的信息。至于后来孔子为之所作的《易传》,那都是封建思想的点缀,已经与自然科学完全脱离而毫无关系。《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应当是《易经》中最为经典的字句,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内核的精神。应当说,这里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0:07
  老子科学思想是《易经》科学内涵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阐明“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等一系列关于宇宙起源、万物产生及规律性运动发展的科学理论,打开了人类探测宇宙及生命奥秘的大门。老子是世界上最早(约公元前500年)论述宇宙奥秘的科学之父。同时他把这些事理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分析,以表达自己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进步的思想感情。
  老子“道”学说的创立,得益于他曾经担任过“守藏室之史”的职务,萌发于对世道的彷徨,感悟于他的“恋母情结”。《老子》中对此都作了如实的描述:“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开头的“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说的是自己对世道的怀疑和批判。接下来“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是他阅读历代档案资料后的感受。文中的“台”字,指的就是王宫中收藏档案资料的“兰台”,也就是他的工作场所。再接下来“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是描述他面对现实而心中产生疑惑的不安状态。最后“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是说他有不同于众的“恋母情结”,从所敬重的母亲生育原理中,悟出了万物生长之“道”,终于解开了这道观察世界的难题,反映了他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立场;说明老子的“道”学说,不是主观臆造的,是有生活依据的,是完全不同于“神造人”的唯心论学说的。
举报 | 回复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xmd-314.1ercn.com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63
注册日期 : 14-02-14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周日 八月 03, 2014 9:49 pm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0:39
  老子创立“道”学说的唯物主义立场还突出表现在观察事物的思维方法上。他指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是说“道”是万物生长的规律,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人对事物有了认识,认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认识是万物的主观世界,刚开始时,主观上是不认识万物的;有了认识,主观上才产生了万物,认识就成了万物的母亲。紧接着的“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是指如何以不同的科学态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微观与宏观的观察,再通过思维综合,做到对事物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老子用精辟的语言对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了概述,这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最先进、最全面的关于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论表述。
  老子的“道”学说,揭示了事物的运动规律。以生动的实例表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具体内容在《老子探秘》书中已有专题作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老子的“道”学说崇尚“道法自然”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践意义,能指导事物健康发展的学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1、老子之道坚持以民为本。老子指出: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就是说,最高尚的人不应当有任何私心,必须与老百姓同心,与所有人都做好朋友,听取各方面意见;而且要以天下为己任,与老百姓融为一体使他们都成为你的耳目。这就是老子心目中最标准的偶像人物,也清楚地表明了老子之道与民同心的立场,反映了老子之道的民主思想,也是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传统中华文化对民主问题的最好诠释。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这是讲治国方针,强调的是“以正之邦”,要求把老百姓的思想情绪与生活状况作为具体考量的目标;还以圣人之言特别指出,统治者必须从爱民立场出发限制自己的私欲,检点自己的不当行为;也就是说一定要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民主与自由是同一个卵子孕育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因此自由是要以自律为前提的;没有自律的自由就成了自由主义,其结果必然要断送民主的生命。这就是老子之道对自由问题的表述,反映了与无政府状态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理念,实际上也是代表了传统中华文化对自由问题的理解。当然以上所说的民主与自由问题都是针对统治者的。因为只有解决了统治者的民主与自由问题,老百姓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否则所谓的“民主”与“自由”都只是政客们操弄的表面文章,对老百姓来讲只能是一句得不到真正利益的空话。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1:21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是说,在国家内部的工作协调中,不管是考虑国家利益还是强调地方利益,都要以“不伤人”作为最起码的要求。这表现出了老子之道对基本人权的尊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权宣言。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这是说道的功能对万物来讲是绝对平等的。它为所有人加油,无论表现好的人还是表现差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要肯定人的优点,即使是表现差的人也没有任何可以放弃他的理由;要在社会上树立好的榜样,形成好的风气,激励他改过从新。也就是说,老子之道的要求是必须教育好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表明受教育权是人的基本人权之一,也是国家所应尽的义务。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这里是把自己对老百姓的态度和老百姓对自己的态度,作为衡量圣人的唯一标准。“善下”不是“卑下”,体现了对人的谦逊与尊重,是一种高尚的表现也是成功的必然。体现了老子之道的亲民作风,这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伟大品格所在。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是说长期战乱给人民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痛苦和老百姓对和平生活的憧憬,说明关心民众疾苦是老子之道最为关切的头等大事。改善社会的民生问题是老子之道的宗旨,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1:47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这是说权威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说明王权必须与民权相一致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也反映了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之道对民权问题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识。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这是说一定要把关系老百姓性命的生杀予夺大权,纳入政府严格管理的范围,决不允许随随便便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说明关爱生命,尤其是老百姓的性命是老子之道的基点。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这是把老百姓的饥饿问题与政府的高额税收挂钩,在政府与百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应以百姓的根本利益来作为政策的考量,维护最基本的人权即活命权,充分体现了老子之道的民本主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乎知不敢,弗为而己。则无不治矣。”这是说国家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是改善百姓生活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必备条件。这是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对社会提出的要求,说明了老子之道不单是关心老百姓的物质生活问题,而且对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生活问题也同样是十分重视的。认为不能把社会不治的一切责任都推到老百姓身上,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应当负绝对的责任。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在这里一共用了四个“绝”字,这是说要杜绝一切危害百姓精神健康的错误引导,要以保障老百姓的身心健康作为治国的基本方针。这也是兴利除弊实行政治制度革新,保障社会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2:21
  2、老子之道坚持以下为基。老子指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可以看出老子十分强调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指出:对侯王来讲,“自谓孤、寡、不谷”就是背离了侯王必须与百姓休戚与共的原则,违反了“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的客观规律;因此,侯王本来想“致数”,就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遭到了反抗,反而“无与”,丧失了本该拥有的东西。
  为此,老子还对权贵们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例如: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这是明确指出,“孤、寡、不谷”为“天下之所恶”,“王公以自名”就是说王公们想以此来标榜自己,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其实这是在与天下人为敌,必然没有好结果。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是针对权贵们的多欲与贪婪,从思想上分析其根源。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这是以活生生的画面控诉社会的悲惨与不公,也是对私有制所带来的严重恶果进行严厉的批判。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这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真实状况的描述,接着“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则是借圣人之口,对统治者进行教训与规劝。
  此外,还针对统治者的轻浮作风和社会的复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保持头脑清醒的具体措施。例如: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xmd-314.1ercn.com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63
注册日期 : 14-02-14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周日 八月 03, 2014 9:50 pm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情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以上这些建言总的目的就是要告诉统治者不能高高在上,养成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坏习惯;必须眼睛向下、深入实际、了解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识别真伪的能力,才能清除***保证政令畅通,真正达到治国安民的效果。说明老子之道是一条实实在在的改善社会民生的治国之道。
  3、老子之道强调以和为贵。老子指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是说“和”是万物所呈现出来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事物内部协调阴阳的“中气”来实现的。所谓“中气”也就是赖以成功的精神。“中”是指事物的内部状态,“和”是指事物的外部表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老子之道是在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客观存在的前提下,而提出“和”的概念的。“和”是相对的,阴性与阳性的矛盾对抗则是绝对的。“和”是老子之道的最高境界。老子之道关于“和”的概念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科学概念,与孔孟之道所提倡的“和稀泥”概念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区别。老子之道是客观唯物的,孔孟之道则是主观唯心的。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是说“精之至”是含德之厚者的生理特点,“和之至”是含德之厚者的心理素质。生理特点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由客观条件反射决定的。心理素质则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来控制的。由于心理素质是直接对人的思想、行为发生作用的,所以是需要时常把握的,知道把握的才叫明白,把握的目的在于“益生”,就是有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这是老子对“和”所作的科学分析。反映了他对“和”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及以“和”为追求目标的真正意义。也是从理论上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划清界限。
  儒家“和稀泥”的理论基础是“礼”,做的是表面文章;道家“和”的理论基础是“中”,是唯物辩证法,是解决内部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虽然两家都是以和为贵,但对“和”的理解却有概念上本质的不同。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3:03
  4、老子之道落实以国为体,老子指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在这里老子是把侯王的品行作为天下大事系统工程的首脑位置来对待的,说明他对侯王的一切进言都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不仅是对侯王本身的个人利益而言的。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这是说王公们的作为已经超出了个人所能允许的极限,损害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而引起了天下的众怒,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由于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利益,所以必须将之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这是说当国家机构因用人不当而陷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境地,就如同人体感官失去知觉一般。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是指出治理国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这里是把“重积德”作为“有国”的根本措施,谓之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是把治大国比喻为烹小鲜,作为必须面对庞杂事务的系统管理工程来抓,同时特别强调当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保证基本人权“不伤人”为原则。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把王的作用摆在了对国家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四大系统之一的首脑位置予以重视。
  可见老子之道是把国家的整体利益作为考量的目标。
举报 | 回复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xmd-314.1ercn.com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63
注册日期 : 14-02-14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周日 八月 03, 2014 9:51 pm

5、老子之道强调以德为用。老子指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是说,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靠外力规范赋予,凭主观来保持的,而是事物内部矛盾关系的自然反映。很明显,老子之道没有把“德”当成是主观的东西,而是把“德”作为客观事物的整体效果来看待。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这是说老子之道所讲之“德”,不光是针对个人本身的品行修养而言的,除了本身的“上德如谷”外,还要包括“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两大部分内容。“广德”就是要把“德”广施于人惠及大众;“建德”就是还要进一步扩大队伍,让更多的人都来做这样的事情。可见,这与只会以身上的佩玉来彰显自己品德高贵的儒家不同,儒家把“德”如同玉佩一样看成是私有财产,老子之道是把“德”作为公共财产造福于民。说到底这是由“德”的不同涵义造成的,不同立场的人对“德”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儒家是站在个人立场上以“仁”来诠释“德”, 老子之道是站在大众立场上以“道”来诠释“德”。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这是说“道”是万物“生之”的根本,是先天的、有规律性的。“德”是万物“畜之”的条件,是后天的、受环境变化影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物刑之,而器成之。”说的就是万物的先天规律性在自然界中,受环境条件影响而变化的过程。“尊道”与“贵德”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事物的运动规律。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之中的,所以说这是“莫之爵”、“恒自然”的。这就道明了“德”必须以“中”为原则,也就是既要“合道”又要“应物”,“中”是“德”的本性。这个“中”就是事物运动取得矛盾的统一。这就从“德”的定义上,与儒家所自我标榜沾沾自喜的君子之德,进行了区隔。在儒家眼里,只有劳心者君子才有德可以治人,德是君子的专利;广大劳力者都是小人根本无德可言就只能治于人;女子更惨,无才便是德,只能“三从四德”听命于人任人摆布。在道家眼里,德是没有专利的。老子之道认为,“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就是说,治人的“为道者”并不一定了解民情,他们是“非以明”而是“以愚”在瞎指挥;治于人的老百姓才是“以其知”的内行人。老子强调“知其雄,守其雌”,提倡男女平等;不能以性别的差异、分工的不同,否定其对社会公德所作出的共同贡献。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3:53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这是说当革新派与保守派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严重分歧时,解决的办法是从本身加强德性修养着手,拿出你在身、家、乡、邦、天下等不同范围的实际效果,以事实说话,再对照自己的表现,以求得共识。可见,老子之道所谓德,指的是体现在身、家、乡、邦、天下等范围的实际情况,也就是现实生活的面貌。这种理想的生活是由反映在人身上的天性自然的道、德、情、欲所构成的。老子之道除了讲道与德外,还讲情与欲。老子是肯定人有私欲的,所以在讲“天之道”的同时还要讲“人之道”;他把两者的同一,作为构筑人间“生之道”的基础。他反对“多欲”和“可欲”,主张“乐与饵,过格止。”他把“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作为民众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所以说,修德就是要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并非儒家提倡的那一套主观抽象的既不管吃、又不管穿,只讲绝对服从的所谓礼、义、廉、耻。更不是后世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 老子之道讲的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协调发展;认为“天之道”固然不可违,但是“人之道”也同样不可弃。这里面存在着“天理”与“人欲”的辩证关系。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有私欲、社会有阶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存在。 社会实践证明,这种以“灭人欲”为理论基础的学说是违反辩证法的。正如老子所指出的:“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因为“天理”与“人欲”是一对矛盾,灭了“人欲” ,“天理”也就不存了,必然会走向反面。所以,这只是无法实现的宗教思想,而不是科学理论。道家讲“德”,儒家讲“仁”。 道家讲“德”强调“中”, 儒家讲“仁” 强调“礼”;“中”是正视矛盾的结果,“礼”是回避矛盾的措施。虽然儒家思想也特别强调个人的德性修养,然而它不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而是把人为的主观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使人成为统治者的驯服工具;就像给孙悟空唸紧箍咒一样,控制人的自然本性,逼其就范,甘心做统治者的奴隶。老子之道十分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把德性修养的重点放在帮助人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上,为发挥人的自然本性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这是说,当有人因犯错要受到惩处时,应当如何采取更有效的办法以取得更好效果。所谓“重积德”就是要找出犯错原因,分析其中矛盾,重在解决问题。只有把潜在的问题解决了,才可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里的德就是新生的意思,是要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取得新生。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4:17
  6、老子之道是以道为归的自然发展之道。老子指出: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是说处于运动状态中的各种事物,都是遵照道的客观规律运行的;只有遵照道的客观规律运行才能始终有序顺利进行。所以一切事物在运动中都必须以道为归。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是说有道的社会以发展经济为重点造福百姓,无道的社会靠发动战争扩展势力累及牲畜;两者后果截然不同。百姓不希望战争,需要的是和平发展的有道社会,表达了以道为归的人民意愿。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这是说万物是因道而生的,故万物亦以道为尊,万物尊道乃万劫不灰的自然之理。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这是说万物在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都会在“极”与“表”两个方面得到反映。“极”就是内在的基因,“表”就是外观的表现。“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就是要以客观的姿态对待万物的变化,去观察它们所进行的生命周期循环运动。“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就是观察到的情况;“云云”是形容运动状态有如云彩变幻莫测,“归根”是形容当一个生命周期结束时,就像冬天的草一样,又回归到了根部。“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这里的“情”字就是表示万物的基因信息;“情,是谓复命。”是说回归到了根部的基因信息,又开始了新的生命运动。“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说明老子还把这种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运用在指导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上,从而得出:“道乃久,沕身不怠。”的结论。把“道”作为事物万变不离其宗的根基。
举报 | 回复
作者:ZRZZAX 时间:2014-02-27 20:04:38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这是以唯物论对道所进行的概括描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说道是看不见的,由于德是“唯道是从”的,所以可以从德的反映上分析出道来。这是说道的外在表现。“道之物,唯望、唯忽”是说道的内在特征;说明道是一种可以想象又难以捉摸、既有物质因子又有精神因子的混沌状态。“中有象”、“ 中有物”、“ 中有请”、“ 中有信”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混沌状态的道进行考察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是从宏观上得出道是事物运动客观规律的最终结论。“自今及古”是从时间上予以肯定。“名”是对事物基本特征的认识,“其名不去”是说事物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父”是父亲,“以顺众父”是说祖祖辈辈遗传基因也是连贯性的。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已经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上,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这是说道是宇宙间广泛存在着的,仿佛就在左右一样。这与现代科学家囿于狭隘物质世界的宇宙起源原点论不同,依据老子的道理论,万物可以产生于道所创造的不同原点,道过去是万物之主,现在还是万物之主,将来依然是万物之主;只是由于无名,才不为主而已。从其本身无欲的角度讲,它的名甚至于被忽略,所以说“可名于小”;从其实际的作用来讲,万物都要归根于它,所以说“可名于大”。这是对自然之道伟大精神所作的客观阐述与评价。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老子之道体现了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文化是整体、系统、有生命活力的健康发展文化。围绕的是一个“人”字,这个“人”指的不单是个人,而是包括个人在内的社会整体的人民;强调的是一个“基”字,这个“基”指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对社会整体人民的进一步分析; 讲究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不是主观上停留于表面的“和”,而是客观上内部矛盾得到解决的“和”;落实的是一个“国”字,这个“国”反映了社会整体关系的协调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体现的是一个“德”字,这个“德”指的不是主观、抽象的人为之“德”,而是以客观事物本身健康状况为表现形式的“德”;明白的是一个“道”字,这个“道”指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之道,而是由客观事物健康之“德”所呈现出来的自然发展的事物运动规律。所以说,中华文化是以民为本、以下为基、以和为贵、以国为体、以德为用、以道为归的立体型的系统性的以国家与民族为主体的文化。这是以心为本的佛教文化、以君为本的儒家文化和以天为本的道教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也是西方以神为幌子靠经济利益集团支撑的所谓民主文化根本无法理解的。因此只有以人为本的老子之道才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xmd-314.1ercn.com
新星




帖子数 : 125
注册日期 : 14-08-25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周一 八月 25, 2014 5:50 pm

崇尚自然是中华文华文化的灵魂。产生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科学思想,继承了前人探索自然的经验,进一步联系实际发表了自己研究的成果,因而是我国古代科学理论的结晶,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自然规律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这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领会老子的思想
返回页首 向下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63
注册日期 : 14-02-14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Empty周一 十月 20, 2014 4:59 pm

20.10.201415:53:46 flower flower flower 說的太好了!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xmd-314.1ercn.com
 
漫话老子之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仙明道論壇 :: 您的第一个分类 :: 您的第一个主题-
转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