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明道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仙明道論壇

九玄太乙开启崭新天地 最原始,最真正的华夏仙风。
 
首页首页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索搜索  注册注册  登录  

 

 標題: (2099)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

向下 
作者留言
XZkekeh




帖子数 : 247
注册日期 : 14-03-13

標題: (2099)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 Empty
帖子主题: 標題: (2099)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   標題: (2099)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 Empty周三 三月 26, 2014 7:24 pm

xianzhen

帖子 2526
註冊 2013-5-22
用戶註冊天數 308
發表於 2013-7-22 09:09

美国汉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099)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

说简体字易于书写,易于交流,所以推广简体字,我想,难道说中国古人就那么笨,5000年来就从来没有想到把汉字简化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凭什么说古人聪明,凭什么说什么华夏文明领先世界5000年呢?

然后,我被一些要恢复繁体字的说法忽悠了,也认为推广简体字是割裂中国文化的阴谋!于是也积极倡导恢复繁体字。

可是,后来我看到马王堆出土的汉墓竹简和帛书,分明里边很多都是简体字啊,我一看都认识!接着我再一查,啊约,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90%以上都是古代就一直在用的!

反而台湾繁体字竟然是完全按照1875年“大清钦定正体字”,是鞑系搞的!本来汉字每个都有多种写法,而那个“大清钦定正体字”全部选择最笨最繁的写法。满清还多次改字造字,重复改、重复造,就这么折腾,从满清康熙大麻子开始,每隔一段时间,颁布一次“大清钦定正体字”,强制臣民必须遵从,否则就是错字。本来汉字是可以有很多别字的,很多通假字,并没有过分的要求一笔一画都不能错,满清的这种“严谨”其实是对文化自由的束缚。

总有人说繁体字云云,繁体字源于“大清钦定正体字”,1875年才公布,谁再说这玩意藏着神马GP我们的血脉之前,请回答如下问题:
1、大陆简体字部分来源于魏晋时期,跟大清比哪个早?
2、大陆简体字部分来自敦煌文书,敦煌文书跟大清比哪个早?
3、简体字中的“众”字来源于甲骨文,你提供一个比它早的?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编辑徐山人

(一)

90%的简体字实际上古代就有 ,简体字古以有之,现在的简体字很多都是以前就有的,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是满族人造的,而且是故意编造的。

你可以查一查《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很多简体字都来源于先秦时代。

汉字有简体和繁体的不同,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远在甲骨文时代就有的。甲骨文里的“车”字有繁有简,繁体的车有车轮、车箱、车辕、车轭等,简体 的车就只有车轮和车箱,而简体的车流传后世就成了楷书繁体字的车。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在先秦两汉时就有的,占到 30%。例如,东汉的《章帝千字文断简》中就有简体的“汉”字,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里就有简体的“书”。因此,当我们听有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 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时,我们理解这里说的“汉字”应该包括简体字在内,而不是只指繁体字。

如果说把汉字繁化就是“复古”,那么汉字正字法的真正“复古”是在清 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语气、用词的规定都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对用字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明确宣布,只许用“正体”字,不用“俗体”字, 违者严办。1874年,龙启瑞奉谕作《字字举隅》一书,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堪称清朝字体复古的典型。而乾隆为《四库全书》钦作的《辩正通俗文字》中更 公开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

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钱玄同先生严厉斥责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那亡清的什么*河蟹*,更大倡其文字复古的论调,雷 厉风行的强制执行起来。……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满清在文字上强制执行“复古”政策,表面上看似与其“剃发易服”和篡改古书内容的做法相反,但实际目的相同。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的实质,就是为了引导 知识分子面对故纸、背对现实,把被他们篡改后的古书与古代字体作为隔绝知识分子与平民百姓的藩篱,以防止他们互相串联,引发反抗异族统治的烈火。 满清在文字上的“复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印刷字体(“正体字”)与手写字体(“俗体字”)的分离,给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把汉族变成文盲,就有利于满族的统治。

而且,我们完全看到,满清所作的文字繁杂化,并不是文字复古,而是文字创新,因为我们古代的字根本没这么复杂!很多人学了满清繁体字之后,看古书就看不懂了,割断文化血脉传统的恰恰是繁体字!钱玄同非常明确的指出了这点。

而简体字才是真正的复古,连甲骨文里的都重新出来了,还原回归古老的文化。我们古代的字,根本没那么繁杂!
简体字不是“生造”的,不是无历史的。

2.
汉字最优秀的书法是狂草,从满清时期,却禁止自由,要汉字只能规规矩矩的写。

古书上,汉字常常缺少个点,掉个勾,只要整句话意思通顺,都没什么,不会被判错,很多的通假字,异体字,满清却规定这些都是错字。字没有了自由,思想也没有了自由。

古汉字并不是方块汉字,而是千姿百态,满清时期,才完全变成方块字。

(二)
而且,还有一个巨大问题:应当允许各种异体字存在,否则就是割裂文化传统。

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是一字独尊,罢黜百家,而且非常严格的不许有错别字。这种思维习惯是古人所没有的,古人的文章里有很多通假字,其实学术要严谨,写字就不必严谨了,把字看的那么严谨的,是从满清时代才开始的习惯,而那时是学术沦亡的时候。

中国汉字长期存在多种写法并存的状态,文字的自由,也带来了思想的自由。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是华夏最灿烂的时刻,秦朝一统一文字,灭六国文字,思想就被压制了,再也没有出现先秦时代那样灿烂的文化氛围。但是在满清以前,中国汉字长期存在多种写法并存的状态,到了满清,莲这点自由也没有了。

有人说允许各种异体字存在,那交流多麻烦啊,会阻碍科技发展啊。

可是,你看欧洲那么多的语言共存,阻碍科技发展了吗?中国只有一种语言,促进科技发展了吗?先秦时代六国各自都有语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科技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语言文字无关的东西,那仅仅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思想!那么各国按照各国的文字有什么关系呢?

(三)
简体字也有倒退繁化的一部分。

“的、地、得”曾是一些人嘲笑别人不会区分修饰名词、形容词的笑资,

其实,这种区分是从满清时期才开始的,在清初的红楼梦里还全是直接都用“的”呢,你是不是想笑话红楼梦的作者呢?

世界各国的文字,都不区分修饰名词、形容词的那个介词“的”,简体字却正式区分的,这是一种故意把思想搞混的阴谋。

说什么运用“的、地、得”对文字的语气有区分作用,但实践中并不明显,读起来则没有任何差别。

我从来都觉得中国语文老师是最垃圾的,学术思想没有,却那么多的人为规定的规矩,烦死人了!

繁体和简体字可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现,各种异体字都可以写,这才是满清之前的中华传统。

所谓的“书同文”只不过是割裂文化传统的阴谋,这个阴谋从秦朝统一文字就开始了。

(四)
现在的简体字也是中国传统的汉字, 一样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是某党自己生硬创造的。

大家可以打开目前残存的永乐大典来看看,全是简化异体字书写的,还有更早的也行。

繁体字会拖累中华民族的发展
——鲁迅

繁体字是满清的愚民政策。

繁体字根本不是什么正体字!


(五)



有人批评“简化为“后”的“後”与本来的“后”不一样,简化为“发”的“發”与“髮”不一样,简化为“并”的“併”与“並”也不一样。 ”

其实本来的后就是这个后,而“後”不过是历史短得多的其中一种写法, 简体的这个后字写法可以追溯到商朝甲骨文和西周金文,汉朝说文解字里有後和后两种写法。

我看一些字的演变过程总觉得隶书繁体字这一系的出现就是为了加大底层民众识字的难度,以至到后来老师如再生父母这种地步(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屁话!什么尊师重道,师能与道相提并论么?)。 而且繁体字作为官方字体其实才几十年历史,历史上的王朝的官方字体基本是篆体,篆体简洁圆润,比隶书强多了。
比如前面说过的那个后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简体的这种简洁写法,隶书的“後”简直来的莫名其妙。

别以为简体的和繁体的不一样就一定是简体改没了,像所谓的“回”字,不好意思,简体的这种写法是篆体的一种写法,最早可查的回字写法在金文也更像简体的写法,不过是一笔过画两个方圆,而不是繁体里那种加一堆东西的写法,到了说文解字里,根本就和简体的一样的。

(六)
节选一篇新闻:

黄秋生叹华夏文明已死:都看不懂正体字

自嘲“拍过很多烂片”的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微博]近日在微博“发声”。他用繁体字在微博写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居然過半人看不懂 哎 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

  正体字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由于现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国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在语言政策的争议上,台湾采用“正体字”这一词除了含“标准”之义,还意味着“正统的汉字”。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发表谈话表示,不应将“正体字”称为“繁体字”。他认为“繁体字”这称谓这对中国人使用好几千年的“正统汉字”,即所谓的“繁体字”来说“不公平”,因此应称为“正体字”。

  黄秋生在微博上声称大陆过半人看不懂中文正体字,并推断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立即遭到了诸多网友的吐槽。

  网友@马前卒 表示:“不说简体识字率,就说接近一半人看得懂繁体字,这就是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网友@梦遗唐朝 编写了一条段子,吐槽黄秋生曾接拍多部主题跟“色情、变态、暴力”相关的电影。

  网友@包容万物恒河水 梳理了现行港台繁体字的发展脉络:“现行港台繁体字的主要依据是满清1874年的‘钦定正体字’,将大部分汉字的不同写法全部删除只保留一种,‘钦定正体字’之前汉字字形有3万多个,‘钦定正体字’之后只剩1万,名为繁体字实为残体字。比起抱着被清政府以‘笔画最多者留’为原则大删的‘钦定正体字’当宝的人,我的优越感简直爆棚。”

  网友@桔子树小窝 认为简体字的推行有着深远的意义:“旧时君王为愚民统治需要,选字就繁不就简,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江山。建国后为了让大家都认字,重新选定字表,选字就简不就繁,原是功德无量之事。中国古汉字好几万,繁体字不过一小部分,有什么好得意?”

  网友@李小飞 表示:“欧美有多少人能看懂拉丁文啊?写不同字的人希望能互相尊重。”

  网友@蒋抽抽_Lucifer 则直言:“简体字也是华夏文明。”

  汉字的简繁之争由来已久

  台湾亲民党“立委”李桐豪2013年3月14日表示全世界使用繁体字越来越少,但这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传承精髓,并指出“简体字已经把我们文化彻底摧毁”。

  大陆方面,方舟子曾发表过文章(微博)专门解释汉字简化的历史以及现实意义。简化汉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定前进”。在尽量采用在民间已经长期流行的简体字情况下,“简体字政策”只负责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绝不擅自造字。关于“简体字是***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等谣诼,方舟子称这只是台湾方面的宣传战术而已。

(七)

而且,从出土文物上看,秦国文字比六国都要繁杂,是最落后的一种文字。

自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一直到满清,总体趋势:文字越变越繁杂!这是为什么?

所谓“汉字从金文篆书一直到现在简化是大势所趋”是错误的,从西周金文篆书开始,越到后来,文字越繁,到满清时期则繁到极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埃及蜥蜴人统治以后,才推行简体字。

(八)
爱无心的另一种解释,

古代的爱字,上边字头代表手,宝盖下还有个心,最下面是友,那个意思是用手去掏朋友的心,利用朋友,这是爱吗?

看来,还是把爱字的心去掉为好,就像现在这样,呵呵。


(九)

早个十几年,那时候上网的人少,网络是沙漠,能遇到人很稀罕,能上网的多数在聊天室玩,那时候一般到网上看的东西都比较有可信度,也没什么微薄微信的,人也都比较在乎自己笔名(网名)的信用,敢于在网上发表观点的,都有几分干货。那时候谁敢说繁体字简体字,立即有学霸扫描了民国的简体字普及令上来打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跟网上开始热讨房地产差不多时间,真的东西越来越少人信,假的东西反倒越来越有市场。时至今日,都敢说繁体字才是中华文化正宗了。将来还不知道会演化成梳辫子是中华文化正宗还是轩辕氏是约翰长老从耶路撒冷带来的基督徒什么的。
不要以为造谣信谣没成本,日本人就是迷信一个美国骗子说的石油和煤是共生矿所以在大庆油田附近的煤矿一滴石油都没找到最后走向衰亡的。


当流言终结者还得回归正题,北京的一些满族公知和港台的皇民经常这样讥讽简体字: 亲不见,爱无心, 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有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不能说,买成勾刀下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是往井里走,可魔还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不过呢,除了康熙字典和清朝的“钦定正体字”以外,好象古书和碑帖并不买帐的样子

汉朝马王堆帛书,汉朝写简体字

二王的字帖 颜真卿的碑帖 都是随处可见简体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民以食为天,再看这个面字历代的写法,从甲骨文到行、草,主流非主流一目了然

再从汉字的发展说起,汉字真正开始被规范要追溯到秦朝书同文,也就是李斯书法:小篆,战国七雄中最繁杂的一种文字。至今印章还是以李斯的书法作为基,六国写法统统烧掉。华夏文明大倒退。
篆是一种适合刀刻的书法,非常符号化,毛笔和纸张的普及,自然要发展出毛笔的写法,篆的笔画太多,一不小心写成一个墨团 到了魏晋,迎来了汉字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行书和草书这两种便于书写和艺术化的字体出现了,以二王和索靖为代表的行书字帖虽然不能说明简体字是谁发明的,但是当时汉字是繁是简还是能说明笔画精简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然而五胡乱华中断了文明的发展,割裂了文明的延续,汉字呈现出南北朝割裂的两种趋势。在北朝,北魏的胡人皇帝喜欢把整个山开凿成石窟,刻写各种佛教文化内容。用来刻写的字体是当时胡化汉人和汉化胡人使用的书写方式,今天称为 魏碑。 这种字体圆润华丽,笔画繁多,从书法角度很有艺术性,但是胡化汉人和汉化胡人的书写方式,显然也不是正宗,而最多算旁支。

在南朝,不甘王业偏安的梁武帝不但组织陈庆之的史诗北伐,而且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作《千字文》,作为标准书法教材发给普及。南朝书法继续着魏晋风骨,和四百八十寺一起融入了楼台烟雨中。

唐初书法大家褚遂良的政治生涯惨淡收场,但是唐楷却继续繁荣着。到了唐中期,颜真卿的字不但在艺术性和实用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字帖流传最广,后世临摹者最多。虽然简体字不是颜真卿发明,但是推广普及简体字,可谓颜真卿字帖功不可没。唐楷另外两大家里,柳体是颜体的孪生兄弟,欧体比较魏碑化,但是影响完全不能和颜体相比。

宋朝那俩文艺皇帝是另外一个书法颠峰,宋体被认为是颜体的延续发展。

到了清代,钦定正体字一切写法以笔画最多者为准,繁体字正式定型。

清亡后,有些学者重新去拓下二王和颜真卿的字帖,恢复汉字本来面目,这就是民国的文字简化普及令,但是民国政府显然不是能干实事的,整个中华文明都已经奄奄一息

直到解放后,汉字才重新获得了解放。

(十)
从清初开始,隔一段时间发布一次正体字表。

最后一版是1874/5年的同治版《钦定正体字》,这也是涉及汉字最多的一版正体字表。 现在港台通行的所谓繁体字,其依据就是1874版《钦定正体字》。 有本光绪年间的古书叫《字学举隅》上对同治年间的钦定正体字有说道。

所谓正体字,是历史上汉字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字多形。出现一字多形现象的原因,是古已有之,是文字流传过程中的自然的写法改进、或是当权者、学术大拿的刻意个性化,总之造成了很多汉字有多个写法,而且在清以前,这些多种写法都是该字的正确写法。 并不是什么错别字,自由的华夏文化允许错别字,满清异族文化才不允许错别字。

清朝颁布正体字表,即将一个汉字的几种写法,规定其中一种为“正体”,其余的写法为“别体”,官方行文、科举考试用字须用正体。如果科举考试中用别体,则等同 于写错字。现在经常说的“错别字”就是这么来的,按照大清科举的考规,“错字” 和“别字”一个性质,或者说别字也是错字。

清代的正体字在字形的选择上,偏向于复杂笔画、偏向于方正的多偏旁组合结构字,因为这样的字写起来四平八稳,看着比较规矩。有利于灌输规矩奴役思想。

满清版正体字表所选择的字形,绝大部分是选择了笔画最多;也并不是选择历史最久的字形,反而有很多是满族人自己造的,没一点历史;从美学角度来说,也并不是选择其中最美观的字形,方方正正四平八稳并不是美观。

满清繁体字非常难认,根本没有望形知意的功能。

(十一)
《黄秋生言论引议 光明日报:简体字繁体字均可传承文明》
……
华夏文明,包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演变到今天,其实都有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人们都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喜欢被繁文缛节束缚,简洁的价值观与人类追求单纯明净的趣味也非常契合。可以说,简洁是生活的高境界,也是文明所追求的很高的境界。

  不仅如此,较繁体字而言,简体字更容易识记学习与书写运用。作为易学好用的工具,简体字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与熟悉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与普及华夏文明。不论是作为文明载体,还是作为表达工具,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和工具状貌的变化,并不会构成对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

  黄秋生因过半人不识繁体字而得出“华夏文明已死”结论,大概是一种调侃、戏说,我们不妨一听,然后一笑而过。真正传承华夏文明,我们要做的是多一些虔诚的敬意,无需在交流工具、文明载体上厚此薄彼。
  
  -------
(我觉得光明日报的这个反驳的太缺乏力度了啊,明明汉字本来很简单的)

(十二)
《黄秋生炮轰简体字遭批》
近日,香港演员黄秋生用繁体字在微博写道:“在中国内地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这句话迅速在网上引发争议,除了被不少网友指责言论过于偏激,也遭到不少业内人士炮轰,其中《汉字英雄》的制片人兼主持人马东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就直言:“黄秋生老师说的是外行话。”他还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刻舟求剑、杞人忧天。”

  马东直言自己提倡识繁习简,“就是你认识繁体字,写简体字。因为写字是用来交流的,写简体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提到黄秋生所提到的“华夏文化灭绝”,马东认为“很奇怪”,他解释说:“以前的社会状态是绝大多数人不认识字,少数人领导和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过文字共同传承和创造文化。这是两个不可比拟的社会状态。所以简单地用简体字或者繁体字来形容华夏文化显然是杞人忧天。”“如果今天还是用繁体字,这社会交流成本会提高多少?”马东感叹,“所以我说这些知名人士都是有一颗文化的心,但是这些结论都很天真。”

  日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编辑团队成员之一的王楠也曾就“简体字、繁体字”的问题接受媒体采访。王楠认为简体字反而更利于文化传播,“繁体字保留了汉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义从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说"尘"字,本意是"鹿行扬土",古时候的字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繁体字将之简化为一个鹿加一个土。而简体字直接变成一个小加一个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简化后的汉字虽然直观感觉减少了,但是符合时代要求,如果写三个鹿一个土,光写一个"尘"字都要写上很久。”
  
  -----------
  评:王楠在骗人,明明尘字是先秦写法。
  
(十三)
满清出於避讳篡改了很多正体汉字,有很多甚至被大陆沿用至今,比如说“强”字(将弘改作弓口),就是避乾隆弘历之讳,才把“强”右上角的“厶”改成“口”的。很多字的厶都被篡改。


儒教的避讳,从汉朝开始,到了满清,避讳登峰造极,不单单避讳字了,连偏旁部首都避。

有说,今天的简化字、新字型中有很多字是清鞑禁用的避讳字。台湾正体字是前清坚定的继承者,满清历代先帝的名讳台湾都不敢直写的。
来于“大清正体字钦定者康麻子架到 大家都来跪安_繁体字吧_百度贴吧”这个帖子。
是不是啊。


(十四)
《也谈所谓“正体字申遗”》
经常看到一些港台和海外的网友说繁体字才是“正体字”,才能代表真正的中华文化。这种论调在下看来,就象他们说他们身上的旗袍、马褂才能代表真正的中华文化一样可笑。因为繁体字之强制推广,从根本上来说,是满清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一个工具。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要从现代简化汉字的原型——“俗体字”谈起。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从秦朝起,汉字就出现了“正体”和“草体”的分化。“正体”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印刷雕版等;“草体”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例如笔记、通信、记帐等。因不登大雅之堂,因此草体只求方便,不求好看,因而在草体中,产生了对汉字笔画的简化。二者分工使用,相互补充。
  因为草体书写方便、使用广泛,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正体字造成影响。秦朝以小篆为正体字,以隶书为草体;到了西汉,隶书就取代了小篆,成为正体了,楷书则取代了原来隶书的位置,成为了草体。东汉以后,楷书又代替了隶书成为正体,另一种字体——行书,成为了通行的草体。
  由于行书难以辨认,因此它一直没有能够取代楷书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则对楷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约在汉朝末年,楷书在吸收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后,产生了一种简化的楷书字体,此即“俗体”。
  从历史上来看,俗体字的生命力相当强。从汉朝碑铭俗体字、六朝碑铭俗体字、唐朝碑铭俗体字和经卷俗体字直到宋元明清雕版印本俗体字,俗体字在民间一直流传,不绝于缕。由于书写和辨认都比较方便,因此俗体字在社会上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不但非正式的场合使用,正式的场合也开始使用;不但一般人用,学者也开始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专门收录俗体字,宣告俗体字正式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到了唐朝,俗体字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后来的学者如张参、唐元度等人都主张“变通”,不必拘泥于“正俗之辩”。到了明朝末年,俗体字不但在“贩夫走卒”中流行,也在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有些学者还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并使用俗体字。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自白:“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从保存到现在的黄宗羲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有意识地系统使用俗体字,如“议”、“当”、“难”字等,都与后来的简化方案相同。可以想见,如果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俗体字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将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会比后来简化汉字的实行早几百年。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汉字正字法出现了复古的趋势。与在文体上极为讲究一样,八股文对用字也极为讲究。但在明朝,由于要求还不严格,因此汉字正字法的复古现象还不严重。
  汉字正字法的真正复古是在清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语气、用词的规定都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对用字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明确宣布,只许用“正体”字,不用“俗体”字,违者严办。1874年,龙启瑞奉谕作《字字举隅》一书,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堪称清朝字体复古的典型。而乾隆为《四库全书》钦作的《辩正通俗文字》中更公开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钱玄同先生严厉斥责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那亡清的什么政府,更大倡其文字复古的论调,雷厉风行的强制执行起来。……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满清在文字上强制执行复古政策,表面上看似与其“剃发易服”和篡改古书内容的做法相反,但实际目的相同。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的实质,就是为了引导知识分子面对故纸、背对现实,把被他们篡改后的古书与古代字体作为隔绝知识分子与平民百姓的藩篱,以防止他们互相串联,引发反抗异族统治的烈火。
  满清在文字上的复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印刷字体(“正体字”)与手写字体(“俗体字”)的分离,给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语文学者们就立即开始着手整理字体的工作。1935年初,上海的语文工作者组织“手头字推行会”,正式开始了简化汉字的推行工作。推行会在他们发表的宣言中首先指出,清朝的文字政策造成汉字的字体分化,结果造成了“”的结果。因此,“我们主张把手头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读书人记忆几种字体的麻烦,使得文字比较容易识、容易写,更能够普及到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大众。”手头字推行会选定了300余个手头字公布,立即得到了出版界的响应,简体字不久就出现在好多种报纸、杂志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简化汉字的高潮。
  在民间和学术界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下,1935年8月,***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录简体字324字,与此前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的手头字表大致相同。可是仅仅半年后的1936年2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就来了个大转弯,下达了个“不准推行”的命令。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汉字简化“破坏中国文化”,但根本原因是因为简化字的积极推动者多为左翼人士,蒋介石认为推行简化字等于帮***宣传。从那时起,简化汉字就从***统治区消失了,如被发现有简化字书籍,就会被当成“共党分子”遭受残酷迫害。这个影响在台湾一直流传到现在,只不过简化字从当年的“共党标志”变成了今天的“中国标志”,满清的文字政策在***分子那里继承下来,成了他们分裂中国的工具。
  虽然简化字在***统治区因***政府的反对而消失了,但它在解放区内被普及了开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内大规模地开展识字扫盲运动,易写易认的俗体字也因之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正如当时(50年代初)有学者所说:到农村去看看,每一条标语、每一张布告上都有简化字(即俗体字)。俗体字的使用人数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从清朝到民国一直沿用的复古的楷体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俗体字“正名”,就极为必要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通过对大量俗体字的整理、规范,制订出了《简化汉字总表》,于1956年颁布。《简化汉字总表》的颁布,标志着汉字字体终于彻底摆脱了满清文字复古政策的桎梏,持续数百年的俗体字运动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十五)
《对关于简化汉字的几种错误传言的澄清》
  
  1、简化汉字的目的是为了给汉字最终拼音化创造条件。
    
  答:这是一个误解或谣传。从近代语文改革的历史来看,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是两个虽有关联,但各自独立的运动。简化汉字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就是整理异体字、简化字形,以便于学习和普及。
    
  2、简化汉字是某些人生造的,破坏了汉字传统。
    
  答:1956年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中的简化汉字,绝大部分是早已在社会上流传的俗体字,现在只是为其“正名”,少数是恢复比较简单的古字体(比如“胡须”),还有一些是用结构比较简单的字代替结构复杂的同音字,只有极个别的(如“灭”)是新造的。
    
  3、繁体字更美观,更便于书法。
    
  答:简化字最早就是出现在书法中,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兆页的字帖就是证明。从历史上来看,书法一直是汉字简化的先锋。而且,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简约的审美标准来看,结构简单的简化字与字体繁复的繁体字哪个更美观,不言自明。
    
  4、应该允许繁体字和简化字并行流通。
    
  答:历史已经作出了选择。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繁体字在中国大陆与简化字并行使用了20余年。繁体字在大陆不是被强令禁止的(与台湾当局强令禁止简化字完全不同),而是在经过长期的并行使用后被简化字淘汰了。我们没有必要恢复一种已经在历史中被自然淘汰的东西。
    
  5、简化字让古书无人能识,割裂传统文化。
    
  答:荒谬之极!简化字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明朝,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就在著作中有意使用。而且绝大部分现代简化字与繁体字是一一对应的,用简化字排印古书不存在任何问题。绝大部分简化字都是从繁体字修改字型而来,学过简化字的人读繁体字并不会十分困难。

(十六)
很多繁体字是虫族蜥蜴人造的,比如风中有虫,简体字里才没有了。

有个帖子上非说简体的风凤不好区分,立刻被反驳道:“我实在很难理解楼主的分辨能力,按楼主这么说。七跟匕楼主一定看不清楚了。天跟夭一定让楼主痛不欲生了。下跟卞一定让楼主无法区分了,更别提日跟曰了,一定让楼主生不如死。白跟自楼主也一定要“仔细辨认”才能分清了?
实际上,笔画减少,说明结构就更清晰,即使有微小的差距,也能很轻易的识别出来。有一句俗语大家都熟悉,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为何和尚头上的虱子会是明摆着的?因为和尚头上除了头皮之外就没有什么。如果一头长发的人头上也有一只虱子,那你能一目了然吗?
所以,结构简单的字,即使有些相似,也不容易弄错!
与之相反,笔画复杂的汉字如果出现相似字,就更难以区分,兴跟头我一直就没区分错过,
我小时倒是一直分不清楚“兴”(繁体)跟“舆”、“书”(繁体)跟“昼”等的区别。长大了才慢慢可以分清。这些你又要怎么说呢?该改口说简化才好了吗?不然的话你也太没原则性了”

你区分一下繁体的书画昼,与兴舆,门斗吧,哈哈,会让你抓狂。
什么繁体汉字六书望形知意,全是放狗屁。

汉字不必规规矩矩的写,因为造字的都是没规规矩矩的造。

六国文字不会造成交流的困难,欧洲希腊文德文法语英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并没有造成科技的落后。

秦始皇统一文字,造成科技大倒退,先秦科技远远发达于秦后,秦皇陵中的记忆金属,千年不锈的镀铬宝剑还是其次的了,先秦时期有非常发达的科技。

返回页首 向下
 
標題: (2099) 其实大陆简体字比台湾繁体字更古老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仙明道論壇 :: 您的第一个分类 :: 您的第一个主题-
转跳到: